「桃園百工百業影像紀錄片」自 106 年起,以「客家文化」為主軸,每年以 5 位客家職人的傳統工藝與智慧為主題,拍攝製香、竹編、打鐵、八音、米食、茶產業、木作獅頭、竹製家具、服飾裁縫、纏花、糕餅、中藥、草編、鐵雕、製油、戲劇、木工…等不同領域,不僅傳達客家工藝的精巧與特色,也象徵桃園客家文化代代相傳與延續的精神。

桃園的客家文化與興盛的百工百業,皆是從這片土地孕育而生,與自然人文密不可分。因此,今年以「工法自然」為主題,以「工」象徵著百工之意,代表著這份珍貴的「工藝」,而這些工藝與生活都是順應著「自然」,由這片環境中自然而然、師法轉化為屬於自己的一份創新成果。讓我們一起,透過不同的角度,看見富有桃園之美的百工樣貌。

梅花繡 – 范鳳琴

梅花繡是由楊秀治老師於民國 61 年首創,運用針車的技巧與絲線搭配所製作而成的繡畫,因繡品細緻,必須花費不少心血。首先要先經過打稿,觀察生活週遭一草一木、畫出草稿,以工筆的架構、膠彩畫色彩層疊的感覺,結合繪畫與刺繡,以繡花車的車針為畫筆,各色繡線為豐富的顏料,將畫移到布上,建立自己的繡畫風格。每件作品往往需要數個月才能完成,是細心和耐心的結合。

八音 – 謝旺龍

承襲龍潭龍鳳頭八音系統的謝旺龍先生,自 19 歲開始學習八音,歷經八音從喜慶拚場的熱鬧興盛,逐漸不再成為婚喪喜慶儀式的要角,其師徒制的傳承、口傳心授的指導模式也逐漸隨著文化沒落而消失。擅長嗩吶、二胡的謝旺龍先生,在其家族創立之觀音書院中,肩負著「傳承」的使命,帶領著一群孩子,從書法抄寫工尺譜、吹奏技巧逐步磨練,為客家八音扎下深遠的根,逐漸的成長茁壯。

瓷刻 – 梁成福

雕刻家梁成福老師,同時也是名醫生,在龍潭當地服務逾30年,還擔任長達10餘年的法醫顧問。懸壺濟世之餘,其無師自通,在陶瓷瓶上一刀一刀篆刻佛經,與書畫家李元慶合作無間,結合特殊的書法字體與流暢的刀法刻痕,完成《金剛經》《大悲咒》和《心經》等無數作品,不僅享譽國際、曾於羅浮宮展出,更致力於讓藝術走入生活,傳遞祥和、穩定的力量给社會

qq

解藥籤 – 曾金鵬

從 10 歲開始學習中藥的曾金鵬先生,開設的「元春蔘藥房」在地經營超過 50 年,從各種傳統炮製藥材的技術、手工具保存,其不僅順應著自然、傳承著老祖宗傳下的智慧,更見證著超過 195 年歷史的龍元宮「求藥籤文化」,任何疑難雜症在五榖爺「義診」下都可以得到寬慰。雖然在藥事法的規範下,藥籤文化已逐漸的沒落,但元春蔘藥房仍不斷地服務著鄉民,見證著大池到龍元宮的繁華與生活。

椰胡 – 潘朝鴻

客家音樂如:客家山歌、八音或戲曲之中,椰胡都是重要的樂器,曾是水電師傅的潘朝鴻因熱愛客家山歌開始學拉琴,一時興起自製了一支「椰胡」,從此走上製琴之路,透過精細的手工與調音音感,慢慢品味成就一把好琴。至今潘老師已製作超過 300 把琴,每個作品在潘師傅的巧手下,不只是能發出悠揚樂音的樂器,更是美麗的藝術品。